防疫课堂丨毕业生:如何缓解疫情之下的焦虑感?

发布者:孙伟发布时间:2020-04-10浏览次数:4540

一、疫情打破了我们的确定感

——毕业生小A说担心找不到工作,各方面条件不够拔尖,毕业时间不确定,论文发表困难重重。所以非常焦虑,又容易绝望。表现为啥也不想做,做的时候很着急。

——大四的小C觉得最困难最艰难的事情:20多岁的年纪,面对未来,做出感情、事业以及学业的 很多抉择是很困难的事,尤其是对我这个有强迫症的追求完美主义的人来说,选择太难了,我每次都是N思而后行。

焦虑是指个人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的危险或威胁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心理学家巴洛等人指出,未知会造成不确定感和无法掌控感,进一步降 低我们有效应对潜在威胁的能力和心理预期,从而导致焦虑。

有研究显示,82.22%的毕业生都会焦虑。原本的毕业季就不只是左手梦想,右手自由。今年毕 业生们因为疫情原因,毕业论文还需要补充数据,在家写论文效率很低;出国计划被打乱;考研是否能上复试线;简历投出很多份还杳无音讯 这些情况都对自己很重要,但是都没有确定。

原本就有较重的毕业压力,又被疫情扰乱了秩序感,打破了确定感,增加了不安感。

二、疫情加剧了我们对自我有限性的过度思考

大四的小E:毕业论文需要实验数据的支撑,在家无法完成,担心毕不了业。感受到内心的空 虚,渐渐陷入空想层面,精神极大程度地发散,现实世界极大地萎缩,对于能从事的事情产生无 能为力的感觉。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近忧由于种种限制无法实际解决,导致积累,时间 一多,远虑也随之被提上日程。

青年期是发展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往往会去思考关于自己的一些重大话题,如职业观,人生 意义,生命的价值等。因为疫情的影响,很多同学处于一种消极的独处状态,更容易去思考这些 问题。

焦虑动态学专家Tsilimparis认为当不再有这些可以让自己去努力和付出的事情时,人们很容易 陷入对于自我有限性的过度思考之中。我们可能会强烈地感受到生而为人的平凡与渺小,怀疑生 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继而陷入一种巨大的、难以承受的绝望。

三、疫情强化了我们的消极认知因素

大三的小T说:在家学习需要跟自己的自控力和拖延症做斗争,把自己按在书桌前专心看书很不 容易了,在家诱惑太多,而且没有了在学校学习的紧张感,但是会很焦虑,因为效率低很多事情 堆在一起待完成。会不断地自我怀疑和自我责备。会责怪自己意志力太薄弱,自己不够自律,自 己太无能等等。

心理学家Martin Seligman研究如何应对挫折时,发现三个认知因素会强化我们的消极认知:

个人化(personalization:认为坏事的发生都是自己的错;

普遍性(pervasiveness:认为消极事件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持久性(permanence:认为事件的残余效应将永远存在。

四、如何调试

1.关注权威信息

积极搜集官方渠道的消息,关注国家、省、市、学校的权威政策、信息,如国家、省、市、学校对开学的要求和时间安排,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 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学校发布的通知等,各高校的研究生复试方案,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招聘信息等等。同时大家也可以和辅导员和专业导师多交流,及时获得更多资讯。

2.行为激活

我们倾向于被情绪控制去描述问题带来的感受而忽略问题应该怎么被解决,而行动才是解决情绪焦虑和问题的最佳办法。所谓的“ 负面情绪”,看似消极的,但是经过整理,提升,不但能解决问题,还能积累应对困难的心理能量。就目前的困扰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行为激活:

(1)分析一下自己的具体问题是什么,如担心毕业论文无法通过,工作学习效率低,或者无法找到心仪的工作等;

(2)想想有什么可以应对的办法,如及时和导师沟通,做一些在家可以完成的工作,提高学习效率, 或者积极关注学校发布的空中宣讲会信息等;

(3)想想如何付诸行动,从现在开始;

(4)想想自己在这次经历中学到了什么,自己表现出了哪些优点,如何在未来进一步发扬光大。

3.接纳问题的普遍性

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就是因为我们对其不了解、不会解决。在面临新环境,遇到新情况时, 我们不能用以往熟悉的方法去解决。生活就是由问题和挑战构成的,有问题是常态,承认问题的普遍性,才能在问题来了时不急不躁,认真应对,有效地解决。

Samuel Ullman 在《 青春》 中写道:“ 你我心中都有一台天线, 只要你从天上、 人间接受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你就会青春永驻,风华长存。一旦天线坠下, 锐气便被冰雪覆盖,玩世不恭、自暴自弃油然而生, 即便年方二十,实则垂垂老矣;然而只要竖起天线, 捕捉乐观信号,即使八十高龄,行将告别尘寰,你也会觉得年轻依旧、希望永存。”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