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聊天等于做脑保健操
聊天可以使人拥有健康的心理,著名心理学家默里认为,人类至少有20种心理需要,通过聊天可以满足部分心理需要,使精神愉悦。医学专家认为,人老首先是脑细胞和脑容量减少,聊天有助于刺激脑神经的生长,增进思维和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敏锐性和准确性,经常聊天,等于在做脑保健操。
2.小赌可赶走抑郁
耶鲁大学研究发现,赌徒比常人心理更健康。研究人员发现,年龄超过65岁的人参加适度的赌博游戏,比如每周去一次赛马场,他们的大脑会更加活跃,善于与人交流。上岁数的人,在网上玩点在线扑克游戏或者电子赌博游戏,能有效排解抑郁,阻止大脑早衰。庄老师提醒您:切勿沉迷赌博哦~
3.心理学冷知识
一、一个人喜欢你的程度,一般和他回你短信的速度成正比。
二、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一项研究发现,人们在睡前玩手机,会影响睡眠质量,使第二天情绪变差,易焦虑、沮丧。
三、人类的短时记忆一次只能储存5至9个信息块。但一个信息块包括好几个相关数据点。比如电话号码包括国家编码、区域编号以及好几串数字。它可能超过14个数字,但我们却能轻易地把这些信息组记下来。
四、红蓝搭配是十分伤眼的。这种效果被称为“色彩实体视觉”,这种效果会使某个颜色在另一个颜色的影响下显得特别突出或模糊。红蓝搭配最为明显,同时还有别的搭配比如红色和绿色,也是非常冲突的。
毛毛虫效应
为什么觉得自己明明很努力,却依然没长进?
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做过一个实验:将毛毛虫首尾相接,围成一圈放在花盆边缘,在不远的地方撒一些松叶作为它们的食物。
然而,毛毛虫夜以继日地不停绕着盆转圈,没有因为饥饿转向食物,最终精疲力竭,相继死亡。
很多人总是用“做了多少”来评价工作的优劣,并不关注结果。
埋头拉车一味追求前进,终有一天倾尽所有才发现,做的都是无用功,而满足感全都来自自我的感动。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说,“我们的烦恼和痛苦都不是因为事情的本身,而是因为我们加在这些事情上的观念。”
如果觉得停滞不前,不要再埋头苦干,试着抬起头,看看周围是否有更广阔的天地、更开阔的视野。
聊一聊我们的无意识模仿:
模仿是生物的一个很神奇的行为。“无意识模仿”是人类社会交流过程中一个特有的现象: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会无意识地复制对方的一些动作、表情和行为方式。无意识模仿有很多种形式,如面部模仿、情绪模仿、语言模仿以及行为模仿。
睡觉对于人类来说很重要,一个安稳舒适的睡眠可以给人惬意的感觉,但是失眠的感觉却恰恰相反。现在我相信阅读这篇文章的读者都处于觉醒状态,那么当你们看到下面这两张图片时,产生的感觉是否一样呢?如果你产生的感觉不一样,那么bingo!你无意识模仿了。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无意识模仿。
面部表情领域的专家Paula Niedenthal主张——人是通过模仿笑容来认知笑容的。当一个面带笑容的人和另一个人四目相对时,对方也会下意识地还以笑容。一系列的研究表明,这种模仿行为所激活的大脑区域与发笑所激活的区域有很大的重合。在一项实验中,Niedenthal在实验组的被试的嘴唇放了一只铅笔,使他们的面部表情与微笑类似,所以他们在观看照片时便不能模仿他们所看到的面部表情。结果,实验组被试辨别照片中的人是真笑还是假笑正确率非常显著地低于对照组。
生理上的解释:
认知心理学对这一非言语行为进行了更深的剖析。从行为本身看,无意识模仿过程十分简单,但从行为背后的脑神经机制层面来看,无意识模仿却是一个神奇的过程:从他人角度获取的动作感觉表征,会导致自身相应动作运动表征的激活。那么新的问题出现了——为什么只有人类才有无意识模仿行为,而其他灵长类没有,尽管后者也有类似的大脑结构。灵长类解剖学发现,非人灵长类负责社会功能的前额叶远远小于人类。这可能是因为其社会的复杂性远远小于人类社会,所以不需要很强的感知某些社会因子的能力,这也就提示我们无意识模仿的背后还有社会在起作用。
人类社会的作用:
社会环境——特别是一些重要的交流信号——控制无意识模仿的发生,也能帮助我们解释为什么只有人类才有无意识模仿行为。在很多非人类物种中,眼神往往不是交流意图的信号;而唯独在人类中,眼神是社会个体间交流的基础。可能正是因为缺乏对于眼神这样一些交流意图信号的感知,非人灵长类的无意识模仿无法被诱导产生。而相反在人类中,正是因为这些特殊社会因子的诱导和指引,才使无意识模仿在适当的场合和环境发生。正如Chartrand和Bargh在1999年的研究发现当主试模仿被试时,被试对实验员的印象以及交流过程的评价显著提高。后续的研究还表明无意识模仿能加强个体间相互的喜爱和联系,甚至诱发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出自心理学院期刊《我的大学》)